心理学界热议的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”,到底是怎么回事?
中国心理服务需求有多大?心理服务市场有多大?
刚过去的春节,笔者回到老家,一个悠闲的南方小县城,全县80万人口,绝大多数人都满足于现有生活,工作之余,每天喝茶聊天、走街串户,令我等北漂羡慕不已。
即便这样看似轻松的生活状态,也有不少同学、远方亲戚,求助于我这个尚未执业的咨询师,向我咨询关于他们正在经历或见到的心理问题。
其中一个是退休干部,退休前是单位优秀工作者,人际关系好,退休后日渐消沉,有一天居然跳楼了,索性没有危及生命。于是家人把他送到了精神病医院住院,以防他再次伤害自己。(笔者建议说,此非科学的治疗方案,动辄送精神病医院,影响患者现实感,可辅助心理治疗)
如此这般,短短春节假期,被咨询5次,耳闻得抑郁症3例。因为亲朋好友家有抑郁症患者,“忧郁症”这个词,我家年近70的众多长辈,都已经被普及到了。
所以,可以确定地说,每个人身边都有正在经历心理困扰的人。这个比例非常高。有多少需求,就可以有多大市场。可以推断,心理服务的市场是庞大的。
心理服务的市场这么大,可咨询师为什么还这么穷?
虽然心理咨询师坐着聊天就可以工作(心理咨询专业甚至要求咨询师要多听,少说),一个小时少则几百,多则几千,听起来十分可观。然而,实际情况却是,大多数心理咨询师,仍然接不到足够的个案,还得靠兴趣、情怀以及其他领域挣来的钱支撑着。迷醉时觉得跟心理咨询会天长地久,清醒时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。
虽然挣钱不多,但花钱多啊。工作坊、长程培训、督导,每一样的价格都比收取的咨询费更贵。
不得不问:心理咨询师,靠情怀还能走多远?
张冉先生说:这次,心理学的春天真的来了!
成功之道董事长、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创办人之一张冉先生,在精读了2018年十部委联合发布的“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”后,凭着浸泡心理咨询培训行业20年积累的市场敏感度,他说:这一次,心理学的春天真的来了!
听听他的思路。
张冉先生说:
一向以来,心理学产业的主流是培训、测量、EAP,培训做的是人才储备的工作,测量和EAP覆盖的市场有限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,难以找到能够规模化应用的场所。
然而,十部委联合发布“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”后,标志着未来心理学产业的主流,将转向为社会心理服务。在这个领域,有100—200亿的市场体量。
咨询师如何将专业满足于市场所需?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如何变成市场?这中间有一个心理咨询产业化的过程。
也就是说,在心理咨询师掌握的专业和社会心理实际需求之间,要满足的条件有:
市场敏感度;
按市场所需,将专业产品化,变专业为产品;
需求市场化,变需求为市场(试点工作在具体落实);
心理学产业化;
成熟完备的商业模式。
心理学产业的商业模式,一直在探索,从未标准化!
一直以来,心理咨询师群体内,靠专业就赚到足够的钱,能够养家糊口,能够支付培训费、督导费的,只属于少数原本就有资源的,或者讲课功底深厚的咨询师。
大多数咨询师坐等春天到来,但是春天一直未来。究其原因,归根结底,还是心理学产业化未落实,一直在探索,从没规模化落实,也没有标准化。一直到十部委的文件颁发,广大心理学工作者,终于等到了春天。
从十部委颁发“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”看,党和政府牵头部署社会心理服务工作,目前,31个省市、自治区都已确定了要开展试点工作地区——每个省市、自治区至少会推出一个试点地区。这样每个人在遭遇心理问题的时候,有望在身边就享受到方便、可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。
三年期的试点,刚刚开始,未来可期。同时,政府、社会心理服务者、受众之间,需要构建标准,不断磨合,让政策落地。
心理咨询师,应该如何迎接心理学的春天?
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、顺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趋势,并致力于将心理学产业化的需求,第13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,主题定为——《平安中国•健康中国: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标、路径及模式》
本届大会亮点:
产业的大会:大会将从专业大会升级到产业大会,以专业对接需求,致力于构建心理学产业结构,让心理学真正产业化。
大会将聚焦于产业相关的交流和演讲,让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一步步成型、落地。
探索的大会:大会将展示心理学产业化、尤其是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化成功者的案例,围绕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标、路径和模式,展开交流和讨论。
与会者将收获:如何变需求为产品,如何搭建商业变现的闭环,如何进行心理学产业化的管理和创新,政府采购项目如何投标竞标,以及如何构建成熟完备的商业模式,等等。
供需对接的大会:大会将邀请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的供求双方前往参会,有政法委、公检法、社区、妇联等,有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的单位,也有能够提供心理服务产品的咨询师、培训师、讲师、社工师等人士参加,供求双方通过真实的供需对接,打通社会资源。
推动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标准的大会:大会将邀请有着成熟商业模式的机构和单位,分享试点工作中关于项目、程序、规则、预算、评估等成果,作为未来社会心理服务标准的参考。看清形式,即看清未来。